博学大师、语言学家蒋维崧

发布时间: 2016-04-29   

蒋维崧( 1915 - 2006)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任教山东大学,曾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同时还任山东文史馆员、西泠印社顾问、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等职。

蒋维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博学之士,文学、语言文字学、书法、篆刻无所不精。1975年,中国启动最大的文字工程,组建《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调集全国10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经全国推荐、筛选,确定由一位主编和三位副主编来挂帅完成这项文化工程,结果这三位副主编都落在了常州人身上。他们分别是蒋维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周有光和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量、语言学家徐复。蒋维崧承担这份重任后,把主要精力和心血投入到这一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上,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完成编纂任务。全书正文共12部,共收单字2.27万个,复词37.5万个,约5000万字,并配有2000余幅插图,至199311月《汉语大词典》陆续完整出版。这部大词典的问世,被誉为中国词典史上一座丰碑。1994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为中国的辞书编纂积累了经验。蒋维崧在编纂这部大词典的同时,还衍生了《汉字浅字》等专著。

蒋维崧不仅在文字学方面造诣极深,而且在艺术领域也成就卓著,主要体现在书法和篆刻上。他的从艺生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篆刻和行书为主,后期则以钟鼎文书法为主。

蒋维崧从小受家庭熏陶,早年喜爱书法并有了一定基础。在中央大学读书时,他又选修书法、篆刻等课程,师承篆刻大帅乔大壮教授并成为其最得意弟子,当

时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等都叫他刻印。22岁时他的篆刻作品就人选全国美术展览。

蒋维崧治印融会贯通,把自己研究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及秦汉篆隶等诸多古文字融人治印之中,非常注重从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字中寻找灵感。他说:“中国诗文里有用典故的习惯。用典故可以使人产生许多历史的联想。我们刻印也要在旧面目上增加一些新东西,让人对古代艺术形式产生联想,从而赋予旧有艺术新的内容,丰富它的内涵。”他治印追求精、雅、巧,其特点是章法高雅脱俗,刀法流畅娴熟,平和之中姿态生动,巧妙构思自然大方,清新雅洁,与殷周秦汉古典风韵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篆刻艺术风格,在当今中国印坛占有重要地位。

蒋维崧早年学楷书,由褚遂良、虞世南人手,基础扎实,后学行草,根植“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进又学沈尹默,最后形成自己的治印风格。他的书法刚

柔、润燥结合,字形简约有法度,挺劲中露秀雅,结构平正中见流动,峻峭中透骨力,率真自然,典雅清正,具有浓郁的书卷气,给人以朴实流畅的艺术享受。

金文是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蒋维崧在书法上的最大贡献是开了金文书法先河。随着20世纪70年代周朝青铜器、战国、秦、西汉各个时期竹简帛书、金石碑版等相继出土,蒋维崧认为迎来了篆书研究的绝好时机,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进行金文研究和临写。

金文临写要有深厚的功力。青铜器因长期埋于地下,经历年代久远,加上人为破坏,大多斑驳锈蚀,字迹漫漶( huàn)失真,甚至扭曲变形,蒋维崧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力和书法水平,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器皿,以及同一器皿文字中寻求启发,尽量在恢复和保持原作风格特点基础上补充残缺、恢复原貌。这种贡献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非一般书法家所能做到。他一生临写了大量金文书法作品,大多数是鸿篇巨制。从表面上看,酷似金文原作,明眼人会发现在章法、结体、笔法、墨韵、线条等方面他都有所独创,这源于他融古文字学和书法艺术于一体的完整继承和精准把握,其创新和研究具有历史性价值。

蒋维崧有许多书法专著,有《蒋维崧临商周金文》 《蒋维崧书迹》 《蒋维崧书法集》等,其中《蒋维崧书迹》共收录甲骨文、金文、小篆、古隶、行书作品114幅。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