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纪平:1932年10月出生无锡,祖籍孟河镇。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78年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和1983年当选为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国际气候学委员会(ICC/IAMAP)委员。1984年任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1986年被选为气候变化和海洋委员会(CCCO/IOC,SCOR)委员。现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气象学院兼职教授,《海洋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动力气象主编。现任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外聘的客座院士,《黄渤海海洋》学报编辑委员会顾问等职。
在办公室里认真写作
一、取得了辉煌学术成果
巢纪平从1957—1982年先后发表与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积云动力学》《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动力学》《斜压西风带中大地形有限扰动的动力学》《斜压西风带中大地形有限振幅的动力学》《论小尺度过程动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二层模式中小地形对气压跳跃形成的初步研究》《一种长期数值预报方法的物理基础)《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等研究专著。1984年起,先后任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外聘的客座院士。1991年获得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国家科技攻关荣誉证书”。同年,被国家计委等授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出贡献奖。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巢纪平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言
巢纪平代表性著作有《积云动力学》《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动力学》等8部专著;其中积云动力学和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论文110余篇,除了上述主要8本著作外,还有《层结大气中热对流发展的一个非线性分析》《长期数值预报和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热带大气和海洋中的适应过程和发展过程》等3本专著。
二、一生都在搞科研工作
巢纪平主要从事动力气象和海气的相互作用研究与教学工作。曾主持过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1985~1991)”、“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1985~1991)”、“中美TOGA-COARE试验(1992~1994)”等科研项目。现在,他还继续从事大气与海洋两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气象研究工作上,于1957年发表了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预报图,从理论上求出了大地形对斜压西风带影响的非线性方程的有限振幅解。1961—1996年中,在中、小尺度大气运动学方程组研究方面,建立了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提出了国际上最早的积云发展的非线性解和过山气流双平衡态的非线性解,以及对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模型。
在20世纪90年代作ENSO报告
到了1977年,巢纪平首先提出了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距平模式,并给出月、季尺度的预报结果。首次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在这几十年中,他在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研究了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力学理论,提出了罗斯贝波(Rossby)经相互作用后可激发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性作用下可发展出持续2—5年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型震荡等。巢纪平又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
在海洋研究中,巢纪平主持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1996年在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全会上作了介绍,领导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巢纪平在国际科研合作活动中担任中美两国政府间关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中方组长和首席科学家,以及中美大气耦合响应实验的中方首任专家。他科研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是国际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研究计划中的一项重要成果,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巢纪平在数值预报和大气环流方面,研究了斜压大气在地形作用下的有限扰动问题。1995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动力学方面,与国外同时建立了控制中小尺度运动的议程组。在长期预报和动力气相互作用下的长期天气数值预报模式,已取得较好的月和季的预报试验结果。
三、巢纪平人生感悟
每当一、二位工程院士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就觉得在他们面前是那样的渺小。像巢纪平这样的人是万里挑一的国家栋梁的人才,他们用尽毕生的心血投入到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去,耄耋之年还不忘培育下一代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奉献一生。他们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有志青年学习的楷模。巢纪平是一位既具有平凡又有传奇色彩的著名气象学专家,在我们仔细看完巢纪平的生平事迹后,不由地为他的传奇谆谆教导生涯所深深地折服。他出生在动乱的年代,成长在消烟弥漫的抗日时期,可他以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攻读完了高中。在大学期间曾又以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得到了一位难觅之伯乐,他在恩师的谆谆教导下,22岁就很幸运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工作,30岁时就已取得了副研究员的资格,他也是新中国最年轻的科学研究员之一。在其事业与心身鼎盛的时期,巢纪平又遭到了一场十年浩劫的打击,可他对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与不忘初心的信念,使他一次次坚强不屈地挺了过来,之后所经历的艰难创业之辛,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他在成功之后又成为了一名辛勤的园丁,不辞辛劳地培育与教育下一代,直至1995年到耄耋之年后,他才当上了一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但他仍然是不骄不傲,只想为中华民族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而努力。
修身养性以画娱乐
四、院士学长的几点希望
巢纪平和南通母校的几所中学都有历史渊源,他对这些学校的学生来讲,不但是一个学长,更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90岁高龄的学长来说,他对母校的学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一个人在年轻时是要有志愿、有抱负的,如我年轻时就想念电机、念航空,当一名工程师。但后来我与工程师无缘,念了理科,而且念了当时都没有人听说过的气象。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对气象也很感兴趣,认识到环境科学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不再为没有念电机、航空而遗憾了。事实上,年轻人的志愿往往受当时环境、舆论等各方面的影响,并不是有很多理由一定对某样工作有深厚的兴趣,非念不可的。所以,我认为志愿要立得宽一点,只要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要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经常以此自勉并不断努力就可以了。实际上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其速度与趋势往往都是难以预测的。因此,也很难预测将来一定要干什么,也许将来要干的事,现在还没有成型。
二是,我主张年轻人的基础要广一些,多了解和学习一些新技术,如计算机、信息学等等。在这方面我就有体会,50年代初上大学时,做天气预报要填天气图,即把全世界的气象信息填在一张图上,进行分析,然后做出预报,把图填完至少要12小时,这样短时天气预报成为“马后炮”。当时,我也很天真,心想如果有一种技术,能把全世界的风云变化随时显示出来,看天气是怎么演变的这该多好。事实上,这个幻想,仅仅是过了10年后,我国人造地球卫星就上了天,并有了气象卫星,现在,随时都可以看到全球的天气是怎么变化的了。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空气是一种流体,它的运动也受牛顿第二定理的制约,如果能把空气运动的方程解出来,这就是定量的天气预报。这件事在20年代有位科学家叫里恰逊的曾经做过,他雇佣了几千个人来解方程,最后,终于把24小时天气变化的方程解出来了,但时间已过去了2—3年,这个预报还有什么用?所以,有人称这样做天气预报是不可能的,并称此为“里恰逊梦”。但里恰逊梦只过了30年就成为现实,到50年代初,大型计算机问世后,用解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方法来预报天气已经普及。再举一个近期的例子,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工作,为做好预报每天成千上万的资料都要保存下来,2—3年下来,就占了半个房间,长此下去,再大的楼也装不了,何况还要防潮、防火。但只过了3年,光盘出现了,几十年的资料一张光盘就记录下来了,而且随时可以用计算机调用,方便得很。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当前科学技术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要适应这些变化,就不是过去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能应付的了的。
最后,我想说一段对话给年轻的学弟们听一听。一位电视台的记者问我:一位电视台的记者曾问巢纪平:“你学了气象和海洋,对你人生有什么启示”?巢纪平回答说:“天气变化万千,海洋汹涌澎湃,十分壮观,一个人有成就也好,有挫折也罢,比起这些壮观的自然界来又多么渺小。所以,有成就不必沾沾自喜,受挫折也不必灰心丧气,一个人的心胸虽然比不上天空、海洋,但还是宽广一些好,要容得下喜、怒、哀、乐,也许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2012年在家中接待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真锅(右二)
一位受到过多次打击的人,也尝试过光环荣耀的滋味,巢纪平真正做到了胜不骄,败不馁。“黄金累千,不如一贤”,一位真正的国家人才是最大的财富。等我们看完上面巢纪平的事迹介绍后,你就会明白这中间的许多哲理,同时,也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充分相信你一定会努力的,一定会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
巢纪平最后说:“一个人要经得起挫折,摔倒了要有勇气爬起来,不要泄气。人的一生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科学和人文犹如人的两腿,两腿健全的人就能健步如飞,出色的科学家,往往把感悟自然和感悟人生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深刻的哲思”。
(江苏作家 程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