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为地方志事业毕生耕耘者薛奇达

发布时间: 2022-03-23   

2021 11 24 日,原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办公室、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薛奇达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7岁。江苏方志界从此失去了一位资深专家,而我失去了一位曾经朝夕相处的好兄长。

1998 年作者与薛奇达(右)合影(徐瑞清提供)


我和薛奇达同为南京大学校友。薛奇达1951 1月参加工作,1962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入伍,从部队退役后进入常州市人事局;19858月,奉组织调动,从热门部门来到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市地方志办公室。19861月我始介入,开启我们数十年相依相伴、切磋互助、共同奋斗的历程,在艰苦、辛苦、清苦的方志事业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同为历史上首部《常州市志》总纂组副组长,同为历史上首部《常州年鉴》副主编,后同为年鉴主编,同为《龙城春秋》季刊副主编、主编,共同见证了该刊的成长与提升,也曾同为市地方志协会副会长。常州市三级修志成书数百部,历史上首部《常州市志》成功编纂,并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和常州市政府重大工程奖,《常州年鉴》创刊并连续出版,季刊《龙城春秋》枝繁叶茂,方志学术理论研究空前繁荣,专著、专集和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层出不穷,方志之乡常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薛奇达为此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薛奇达淡泊明志,虚怀若谷,严以律己,兢兢业业,一门心思都在事业上,耻于投机钻营、要官逐利,耐得住寂寞,做得了学问。他贵有自知之明,曾经袒露心迹:受命之初,对修志为何物一无所知,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十足的志盲’……漠然闯进这座陌生的殿堂,着实让我日夜揪心。但他知难而进,怀着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研读方志学文献和著作,研读已经出版的各类新志书,虚心向修志多年富有经验的同事求教,注重结合工作实际,在干中学、学中干。1986年初,常州市基层志书陆续编纂成书,市志办为提高修志人员的质量意识,组织开展优良志书评选活动。他用所学方志知识,与同事们一起看志书、定等级、写评论,在《常州地方志通讯》(今《龙城春秋》)所辟专栏发表《浅议提高志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文章。他积极参与《常州市志》篇目的修改,根据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方志学家董一博来常考察时提议,将篇目发给全国20 多位专家、学者和修志行家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他和总纂组同志根据常州的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反复修改,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经九易其稿,形成具有特点与特色的市志总体篇目。他参加全市数十部基层、部门志书的审稿会,参加全国、全省、国内部分城市以及五城市姊妹志等各类方志、年鉴研讨会和苏锡常市志、县志协作会,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薛奇达不愿闭门造车,开放好学,曾带队先后赴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连等东北五市以及徐州、蚌埠、枣庄三市,带着课题考察、学习与交流,回来后形成常州特色的方志学术与工作思路。通过一系列学习研究与亲身实践,他从门外汉迅速转变为行家里手,在这并不引人关注的岗位,一干就是11年,直到19969月将近62周岁退休。

常州人的血液中流淌着勇争第一,耻为二手的城市精神,薛奇达是方志创新的弄潮儿。1986年薛奇达带队去东北学习归来,写下《方志工作要改变思维方式,走改革创新之路》的考察报告,主张地方志的编纂既要重视历史传承,更要求新求变。要从指导思想、体例结构、记述内容到编写方法,进行全方位创新。198233日,国务院确定常州市与湖北沙市为全国第一批城市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常州的改革领先全国,发展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薛奇达敏锐地感到,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新方志的记述不能缺位,将改革举措与成就载入史册是新方志的神圣职责。当时对于如何记述改革,方志界意见分歧很大,多数认为首轮新方志下限为1983—1985年,改革尚在试行或起步阶段,志书不能急功近利去反映,有的只赞成在相关类目作适当的分散记述。薛奇达在《江苏地方志》先后发表《志书反映改革初探》《城市志应侧重反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篇论文,全面阐述《常州市志》设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卷进行集中记述的理论依据,拟定编纂细目、记述内容和要求。他将理论创新与编纂实践相结合,亲自组织推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卷初稿,提交1987年常州市邀请省内外9城市召开的城市志研讨会深入探讨,征求意见,形成广泛共识,会后经打磨补充,成为市志的特色精品之一。他不仅带头创新,也提倡同事们创新。针对方志界普遍对文化大革命历史回避、淡化的做法,常州市志总纂人员反复研读《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若干问题的决议》和国内已经出版的一些志书,在《方志研究》等刊物发表一系列论文,阐述志书集中记载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导思想与原则,篇目设置与内容,编写方法与要求。薛奇达与总纂组其他成员热情支持,组织起草以市志办署名文章《〈常州市志〉篇目设置的几点说明》在《江苏地方志》1988年第3期发表,明确采纳有关总纂人员这一学术主张,如实记载文化大革命历史,并将《文化大革命纪实》列入市志《专记》卷,成为方志界又一独创之举,赢得广泛赞誉,薛奇达在回顾总结市志编纂经验的文章中也将这列为亮点之一。

薛奇达是常州方志学术研究的带头人。修志之初,市志办个别同志不赞成撰写学术论文,担心影响日常工作。他深知,方志工作和所修志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修志人员对方志理论研究的深度,学术研究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盲人骑瞎马,才有方志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其实市志办从成立之初就有研究氛围,19837月市志办集体成果《根据中小工业城市的特点拟订市志纲目》,在太原全国城市志工作座谈会交流,刊发于当年《中国地方志通讯》;修志人员的《关于拟订方志篇目的若干问题》刊于1983年《江苏社联通讯》,《说简志》刊于1985年《史志文摘》;市志办适时创办方志刊物,发表学术研究成果。薛奇达到市志办后,很快投入方志理论的研究。针对江苏省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市志如何界定记述范围的问题成了争论的焦点,薛奇达首创三有学术主张:城市志对属县内容要有重点地记、有选择地记、有联系地记,而不是全面延伸记述。据此他撰写成《市管县后市志记述范围之管见》,并入选1986 年全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年会,获评优秀论文,收入1987 年《中国方志研究》文集,受到方志界的重视和同类城市的认可。薛奇达鼓励其他同志积极发表独立见解,在他的引领下,常州的方志学术气氛空前高涨,许多论文佳作在各地方志刊物发表,常州形成一个热心于方志研究的集群。市志办人员参与的江苏省社科七五规划项目《实用方志编纂研究》,得到了薛奇达在内的市志办领导班子在经费筹措和自办发行等方面的全力支持,1989年该书出版后,吸引了浙江、上海等地的大批修志工作者,纷纷来常州市志办学习交流和组织培训,得到薛奇达的热情接待、授课和帮助。为了集中反映和保存研究成果,常州先后出版了《常州方志论文选编》《武进编史修志文论集》《方志新论选》《常州方志评论集》等方志专集。江苏省地方志学会于1995年、1998年出版《江苏当代方志论文选》及其续编,精选1980—1997年全省优秀方志论文171篇,常州入选23篇,位列省辖市之首。常州方志学术研究的广度、热度、深度以及学术成果,不仅超越常州历史纪录,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丰富我国方志文化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成为首轮修志中的常州特色。薛奇达的开拓之功,功不可没。薛奇达获评全省修志先进工作者,当之无愧。

薛奇达是一位富有情趣文采飞扬的写手。他出生于常州城大运河怀德桥畔,情真意切写下散文《怀德桥述怀》:
   
1998年底,怀德桥这座历经75年风雨沧桑的古桥,经过建设者们一年多来的紧张施工,终于迎来了飞虹凌云、翱翔苍穹的时机。怀德桥成了常州的又一道亮丽多彩的风景线。每当晨雾迷漫时,站在桥下向上望去宛若云雾中架起的鹊桥,那长长的引桥犹如神女挥舞着的飘带;伫立桥头又仿佛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大有飘飘欲仙之感。而当晨雾消散、阳光像金子般洒落桥面时,眼前的景色是那么的和谐、舒适、悠闲、有序。那三根绿白相嵌的钢管拱,煞似天空出现的三条并列的彩虹。那宽敞的四车道上,车辆疾驰、往来穿梭,使人目不暇接。桥面人车分道而行,再不用提心吊胆、踯躅蚁行,尽可闲庭信步,悠哉悠哉!当暮色来临,华灯初上,怀德桥又是一番景色,那长长的桥身就如一条灯的长龙,照耀得如同白昼,把周围映衬得分外妖娆,格外绚丽多彩。桥下新添的绿地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幽静,更具生气;灯的折射使运河水面波光粼粼,五光十色。这里虽无琼楼玉宇相衬,却有篦梁灯火为伴,迈步其间,几疑步入瑶池仙境。此情此景,使人陶醉,给人遐想,更促人回忆。我家世居怀德桥畔,从孩提时就喜欢端张小凳,坐在门外步沿石上,依偎在祖母的膝头,数门前运河里的船只,看远处怀德桥上的行人……
   
我要说,薛奇达成为了方志名家,作家队伍却少了一位散文家。

薛奇达是一位忠厚长者,平生沉稳低调,善于合作共事,待人真诚和蔼,从没红过脸、斗过嘴。为了工作,薛奇达吃得了苦,办公室起初没配备小车,记得那年我俩去南京开会,所乘火车挤得水泄不通,许多人从车窗爬进钻出,看着薛奇达一把年纪,魁梧高大的身子被挤得喘不过气来,我十分担忧,他却不以为然,一笑置之。薛奇达是谦谦君子,有从善如流的雅量,写好论文常常真诚请我提意见或修改。他是严谨的人,曾应邀到大学或方志培训班讲授方志学与年鉴知识,所写论文始终围绕方志文化,对自己不大熟悉的领域如党史方面从不作演讲,不写一篇论文。在退休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应邀参加《武进志》编纂,参加《常州市志(1986—2010)》及续修乡镇志的审稿,我俩在《常州史稿》《武进通史》及新北区乡镇街道志审稿会等活动中曾多次聚首。年过八旬时,他学会了使用电脑打字写文章,并整理自己的方志理论成果,出版了《志海拾贝——薛奇达方志文论集》。2018年,年届84岁的薛奇达学会使用微信,我收到他最后一条信息,时间定格在2019225日。那时,他手头还有常州市新北区1部镇志、1部街道志审稿任务,他顽强写完其中一部评审意见,另一部无奈请辞。他为方志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简介:徐瑞清,曾任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委主任、市地方志办主任。)

本文原载《江苏地方志》2022年第1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