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语言学家的田野与田野里的语言学家
李宇明为《輶轩使者:语言学家的田野故事》作序

发布时间: 2022-03-24   

(编者注:輶轩,汉语词汇,拼音yóu xuān,释义是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是古代使臣的代称。)

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悠长而辉煌,与古希腊语言学、古印度语言学并称人类语言学的三大源头。田野调查是中国语言学的传统。早在2500多年前,周代就设有调查方言但俗的专职官员,他们奉天子之命,每年秋收后游走各地,采集民歌、童谣和方言异语,供朝廷考察民情之用。这种田野调查,汉代《风俗通义序》里有鲜活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遗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西汉时,给事黄门郎扬雄更是把这一调查方式推向极致,常把三寸弱翰,费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乘,历时27年,编就《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的《方言》是世界上第一部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甚或不同语言)的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经典著作,在欧洲,同类著作迟至18世纪才问世。中国古代这些乘着轻车奔走田野记录语言的人,被称为輶轩使者

中华文脉延续数千年从未间断,田野调查的传统始终滋养着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一代代輶轩使者在语言学的田野上耕耘,春种秋收,硕果盈仓。1922年《歌谣周刊》创办,两年多时间征集到民间歌谣13000多首,是《全唐诗》的四分之一。接着成立风俗调查会和方言调查会,促进了中国方言学的诞生。他们是新时代的輶轩使者
  1956
年,为落实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精神,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汉语方言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汉语方言普查工作。同年,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建7个调查工作队,分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言普查。两年多时间,共调查了1849个县市的汉语方言,42个民族的50多种语言,并帮助壮、布依、苗、傈保、哈尼、伍、拉枯、纳西、黎、载瓦、侗等民族设计了文字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先后实施了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
《中国语言地图集》编制、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重大语言项目,新中国的輶轩使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语言资源的壮美画卷。
  
不过,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缺少调查笔记这一表述形式,缺乏与大众学术上的紧密沟通,语言调查、记录、研究之法罕为社会知晓,语言学家的形迹风貌也很少呈现于众,甚至产生不少类似语言学家就是会说很多语言的人的误解。《輶轩使者——语言学家的田野故事》,邀请70多位语言研究者讲述其语言调查经历,通过发生在语言学田野里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刻画了语言学家的工作群像,为严肃的语言学增添些许轻松意趣,涂抹几分人文暖色。

輶轩使者是有情之人。语言是人类至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学习、研究一门语言,就是在走近在理解说这门语言的人。在语言田野中,发音人是帮助语言学家认识、记录、描写、研究一门语言的重要伙伴。语言学家常与萍水相逢的发音人结下深厚情谊,在一问一答之间,交流的内容从语言条目延伸至家长里短、桑麻生计,调查结束也长期联系问候,成为好友,甚至如同亲戚。如果以父母或子女的语言作为调查对象,家庭也是一方田野,语言传承加深了亲情沟通,不少同行还把家人培养成了母语记录者。田野调查要经受非常刻苦的专业训练,老师需逐个示范如何问音、辨音、审音、记音;学生从亦步亦趋到思考发问,从调查助理到独当一面,这才有了语言研究的入门功夫,之后才能登堂入室。朴实的口耳之学就这样在田野里薪火相传。本书有多位身负盛名的语言学家,讲述老师带领自己初入田野的经历,藉由先生们的讲述,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丁声树、李荣、徐通锵等前辈学者严谨治学、重视实证、精益求精的宝贵品质。
  
輶轩使者是有故事之人。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中,在世界语言单一化的压力下,许多语言、方言趋于濒危,随之而来的是这些语言、方言所负载的传统文化、传统世界也走向衰微,急需抢救性的调查保护。受使命驱使,语言学家的足迹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从青藏高原、黄土高坡、河西走廊到蒙古草原,从东北雪域到南海之滨,从西南原始森林到湘南、闽北山区,甚至漂洋过海、跨国越境……田野调查也许被人看作旅游般轻松浪漫,但其实却尤为冷峻骨感。舟车劳顿、水土不服、蚊叮虫咬是家常便饭;言语不通、文化隔阂、风俗迥异造成的误会比比皆是;因高原反应缺氧,因山路崎岖摔伤,因台风、雨雪、泥石流等被困途中也时有发生。不过,在语言学家的眼里这并不算什么,因为材料比命更重要;语言保护是与时间赛跑,要赶在某种声音消逝之前,保存它的痕迹。

  輶轩使者是完善理论之人。语言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是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科学。教科书上的金玉良方,课堂讲解时枯燥艰涩,需经田野实践方能内化,方能行之有效。例如,如何寻找合适的发音合作人,如何安排好调查程序,如何获得自然真实的语料,如何从细枝末节中发现重要规律,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做客观记录者,如何在陌生环境里寻得各方协助,都需要反复操练,最后或可形成独家秘籍。礼失求诸野,古籍里记载的一些语言现象,有的在当今通用语里已难觅踪迹,但通过田野调查的记录挖掘,往往能够意外觅得,或是见其端倪;这些古代语言的活化石,能够为构建或印证语言演变理论提供支撑。

  輶轩使者是有趣之人。在书斋里治学,常持严肃沉静之态,而一入田野,便会满面春风,放飞自我。特别是语言调查,通过耳听手记进行,即使平日里沉默寡言,此时也须能说会道,反复询问,生怕遗漏了什么。调查不断深入,一门新的语言面纱逐步揭开,看似杂乱无章的语言片段渐显规律,发现感是不可替代的,甚至也是他人难以分享的。闲暇之余,或与发音人小酌几杯,或入乡随俗体察民俗文化,或漫步于山野饱享大自然的馈赠,忘我忘情。难怪很多语言学家说:田野调查是会上瘾的。
  
语言学的田野,其实不限于方言调查的田野,社会语言学的社会调查,实验语言学的语言实验室,文献中的传统的例句搜集,语料库语言学的语料搜集与建库等,都有语言学的田野。语言生活和语言学涉及的各种场地,都是语言学的田野。过去,人类生活在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中。随着互联网和语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又营造了一个新空间,即过去所谓的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现在称之为信息空间。在当今的三空间世界里,我们在信息空间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工作、学习、休闲、娱乐都与互联网相伴,电脑和手机成了外挂大脑。人与人的交际已经变得奢侈人—机—人的交际成为日常交际模式,大量的语言信息储存在网络里。信息空间成为此前任何时代的輶轩使者都未见识过的新田野,而且也是最为富饶的田野。如何利用互联网发展语言学,语言学如何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促进信息空间的建设,都是当代輶轩使者要回答的时代课题。
  
己亥与庚子之交,新型冠状病毒侵袭我国,墓延世界。医疗队赴湖北,马上遇到了医患方言沟通问题。战疫语言服务团利用湖北语保资源,利用微信、微视频、融媒体、即时翻译等现代语言技术,利用网络,隔空发力,迅速制作《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支援抗疫一线。当前又在研制《外语通》,以帮助在华来华的留学生和其他外国友人;研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的简明汉语;考虑对特殊人群的语言抚慰问题;呼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语言应急机制。基于互联网的语言学研究,将成为语言学家田野工作的新样态。
  
今日是农历的惊垫之日,百物萌新,百虫垫启,百毒灭消。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愿本书与读者见面时,輶轩使者又能自由驰骋于田野之中,不负春光明媚如许。
                                                   

 

202035日(农历惊垫之日)


李宇明教授简介:

李宇明,1955年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辞书学会会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主任,《语言战略研究》主编,《语言规划学研究》主编,北京市特聘教授,内蒙古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学术顾问。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院研究生院语用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2016-2017年)会长等职务。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近600篇,被译为英、法、俄、日、韩、阿拉伯及蒙、藏等多种文字。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