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祥的祖母在1995年离开了我们。祖母留给我的遗物是两本略显陈旧的老式相册,它们一直伴随着祖母,在社会动荡和人生波折中,经历了和平与战争、下放与返城,直至最后陪伴着祖母安度晚年。相册里面都是用浆糊粘贴在页面上的家庭照片,虽然其中很多照片已经泛黄褶皱,但是由于精心保管,所以从这些显现岁月流逝的照片上,仍然可以清晰地辨认人物和题字。
第一张老照片
下面这张摄于民国六年(1917年)的照片,距今已有105年,可谓百年老照片了。
民国六(1917年)年马元放(时名马饮冰)小学毕业照(前排左5)
从照片上的题字可知,这是武进私立兢进高小第二届毕业生的毕业合影。照片上的民国少年,个个端庄整洁、朝气阳光。照片中排站立者应该是任教的先生们,他们站立却让学生们就坐前排,可见当时的教师是谦卑礼让,做人做事以身作则。
武进私立兢进高小是现今武进牛塘中心小学的前身。从牛塘镇志及牛塘中心小学的校史,知该校创立于1906年,始名“延政乡立两等小学堂”,分高等和初等二部。民国7年(1918年)学堂的高等部和初等部分开,高等小学归县办,定名“武进县立第七高等小学”。初等小学由乡办,定名为“延政乡第一国民学校”。1927年,“县立第七高等小学”改由地方经办,定名为“私立兢进高等小学”,经费由地方自筹,校长是王孔诚。1932年,王孔诚校长去世,学校无人负责而停办。从此只剩下初等学校,定名为“延政乡立第一国民学校”。归纳一下,牛塘镇志记载的这段校名变迁过程是:1906年创办“延政乡立两等小学堂”;1918年出现“延政乡第一国民学校”;1927年改名“私立兢进高等小学”;1932年再次定名为“延政乡立第一国民学校”。可见学校自1906年创办起,至1932年的26年间曾四度易名。
然而,我们从老照片上清楚地看到,在1917年“私立兢进高等小学”就已有了第二届毕业生,且与“延政乡立第一国民学校”是并存,即公私共同办学,类似如今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这说明“延政乡立第一国民学校”校名并非定名于1918年,而“私立兢进高等小学”也并非定名于1927年,二者的定名均应该是早于1917年。上面这张百年前的老照片,对于牛塘中心小学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是早期校名和办学模式的真实记录,对于研究学校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意义,供校史研究者参考。
这张老照片上的前排左五是马元放,他是从武进牛塘中心小学的前身走出的优秀学子。
1902年,马元放生于武进湖塘桥马家村一户农家,原名饮冰,字景逸、孟进,后改名元放。他早年失去双亲,有赖舅舅(聚湖桥金家)怜爱,收养照料。九岁那年,舅父送他进入武进私立兢进学校就读,成为当地名儒王孔诚先生的学生。其间深得王先生的钟爱,收其为义子,负担教养和一应需用。马元放勤学苦读,十五岁时高小毕业。
第二张老照片
再看老相册中另一张近百年的老照片,是摄于1928年,也是近百年的老照片了。马元放父母双亡后,家乡的父老乡亲就是他的亲人。照片是马元放在南京成婚后携妻回到家乡看望长辈,并与大家的合影。
马元放夫妇(后排右1,2)返乡与长辈们合影(约1928年)
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百年前武进的乡民风貌:故里马家村的众多长者齐聚一堂,映现出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是个和谐的大家庭;从照片上还看出,家乡的长辈们个个精神饱满,表情自然舒展,能让人感受到当地人们生活的惬意;再看衣着,阿公们瓜皮帽长袍马褂,阿婆们则是棉群或袄裤,都是典型的民国传统着装。
马元放虽然离家在外,却始终思念家乡。武进网《网友互动》栏目曾载文《马家巷老谱难找 老祠堂更难觅踪影》,文中说,“马家巷村曾有马家祠堂,而且民国时期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南京市副市长的马元放曾回故里为马氏祠堂揭过牌匾”。马家村前辈马介明先生也曾回忆说,马元放回乡探亲时,还与其祖父谈及续修家谱一事。
照片中长者们的后辈,一定还有不少仍然在武进一带生活。今天,他们安居乐业、开拓事业,已经把家乡建设成了美好的小康之乡。
母校和家乡孕育了马元放
马元放在私立兢进高等小学毕业后,学业中断。他留在母校补习一年之后,十六岁时以同等学力考入位于南京的江苏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于1922年毕业。次年,政法专门学校升格为江苏法政大学,并新设研究科,马元放又作为首届研究科的学生入学,于1925年毕业。据《常州市志》记载,马元放毕业后曾一度回到家乡常州,在局前街小学教书。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成立南京特别市,随后马元放进入南京市政府工作,是南京市政府中最早的一批公职人员,从此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1929年至1937年,马元放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和中央党部等处任职。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常州、南京相继沦陷。危急关头,马元放受国民党中央委派,于1938年初奔赴江苏抗战第一线,先后担任淮阴区行政督查专员兼保安司令及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9年底,马元放担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主任委员,负责全面领导江苏省国民党系统的抗日斗争。1940年6月,因叛徒出卖,马元放等人在上海被日伪逮捕。汪精卫、周佛海、以及76号特工总部李士群、马啸天等头目对其软硬兼施,但马元放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被敌伪监禁三年余,终于在国民党中央营救下,于1943年底逃脱魔掌,几经辗转返回重庆。1945年5月,马元放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同年9月在南京参加了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11月获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勋章。
马元放等在汪伪特工总部南京区看守所(1941年)
(左起:陈觉吾、宋建中、邓达谧、马元放、李达三、陆庆顒)
2006年大陆出版的《江苏省志·国民党志》,对马元放领导江苏省国民党系统的抗日事迹给与了高度评价,述及在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的“省执行委员中,除个别人物依附汪伪叛变投敌以外,绝大部分委员均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战,深入敌后展开工作。其中最典型的当数省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元放,以及其后继任的主任委员葛建时”。又称马元放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逼供、诱降,“始终坚贞不屈,不为所动,长达三年之久”,“充分显示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中华民族崇高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民国政府准备还都南京,任命马元放为南京特别市副市长。1946年7月南京市政府恢复教育局,马元放兼任局长。因日军占领南京后,汪 伪 政府奉行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政策,对原有教育事业百般摧残与破坏。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大量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及民众陆续回迁南京,随即市内人口骤增,教育系统严重超载、不堪重负,完全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马元放实施一系列教育振兴措施,经过两年多全体同仁的努力,南京教育事业焕然一新,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国民政府和南京市的嘉奖。1998年出版的《南京教育志》,2012年出版的《南京教育史》等多部当今文献,均肯定了马元放当年在南京教育领域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绩。改革开放后,《南京晨报》《钟山风雨》《南京史志》等报刊,陆续报道了马元放的历史事迹和追忆他的文章,并称其为“矢志抗日、热衷教育的爱国志士”和“爱国教育家”。
马元放对国家和民族贡献显著,被收录于《中国当代名人传》《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常州历史名人大辞典》等十多部“辞典”“志书”“大全”“全书”等文献。
马元放没有辜负母校的早期培养,无愧于家乡的养育之恩,为母校和家乡争得了荣誉。
作者 马宁 (马元放孙)
推荐: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