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公益矢志不渝的“常州好人”余忠良

发布时间: 2022-06-30   

余忠良是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该会的法人代表。笔者认识余先生是在武进区礼嘉镇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事后,听一位老师讲起,说余忠良做了许多好事、善事,我这才回想起他的相貌,确实是一副厚道忠良之相。

因为敬佩余忠良的为人,所以事后主动邀他见面,跟他交谈过多次,感觉他为人热心诚恳,豁达大度。他从小就喜欢民族优秀文化这块,2000年后开始研究地方文化。后来他发起成立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

余忠良真正接触文化这一领地,是从修家谱开始的。修家谱时,他遇到了许多困难,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等知识。为了修好家谱,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查阅了大量资料,许多知识从不懂到懂,从外行变成内行,同时,修家谱也使得余忠良开始真正爱上了民俗文化,并走进文化圈子。后来又从对文化事业的爱好逐步发展为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他放弃了原本很兴旺的纺织实业,让妻子独自打理。

他曾经让常州市武进区的“杨桥捻纸”重见天日,捻纸是纸艺中的一个门类,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为了对捻纸的来历和它独特的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余忠良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终于对捻纸艺术在杨桥的遗存发展有了清晰的脉络。可是,有人说:捻纸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不值得一提。 可余忠良认人为捻纸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里面有很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应该好保护传承下去。因此,余忠良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和其他热心人士为此多方呼吁,终于使杨桥捻纸相继进入武进区和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申报了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忠良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还发现了兴起于宋朝、繁盛于明清的“常州茶筵”。为了弄清楚常州茶筵的来龙去脉,余忠良先后找了许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逐个访查记录,一点一滴地印证。2010年, “常州茶筵” 被列入常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非遗办正在积极申报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一次去武进雪堰镇的采风活动中,余忠良听当地村民说,附近有个古墓。余忠良得知这一消息, 回家后,想探古墓的念头让他辗转难眠。他与当地村民联系后,村民告诉他,只有到秋天才能去墓地,因为在1957年修建城湾山水库后,该墓地势较低,只有到秋季水退后墓地才会显露出来。秋季的一天,余忠良驾车和一位记者一同再次前往雪堰镇,请了一个村民当向导。通往古墓的路,杂草丛生,有一人高,许多野草都结了籽,枯藤缠绕在起。村民拿了镰刀, 余忠良他们拿了棍子,一边走一边拨开枯藤杂草,在草丛中蹒跚跨步,行走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平时出行都是轿车代步的余忠良,走得满头大汗,灰头土脸。行走了两三里路才找到了古墓。该墓的基道大约有200米,前有石质龙头两只,有四柱三门石牌楼,有三对石鲁、一对文臣,规格颇高。余忠良亲眼目睹了墓地,一路走来的劳累扫而光,心里充满了惊喜。那天,回到家发现草刺草籽竟然透过衣裤,钻到了皮肤上,而且路痛难忍。事后有人哺笑他:何必自讨苦吃?你是政府官员吗?这样做为了什么?有钱可赚吗?还有人说他傻,放弃兴旺的事业不做,偏要干这“蠢事”。

吃尽千辛万苦的余忠良,心里在流泪,自己抱着满音满腔热情地付出,并不求回报,为何别人不能理解呢?这世上,难道做好事也难如登天吗?那期间,余忠良很郁闷。

妻子张玉萍也抱怨他:常州这么大,这种事情轮得到你去做吗?

余忠良知道妻子口出怨言是因为爱他,不想让丈夫受到伤害。

面对旁人的诸多非议,余忠良没有理会,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他不是那种把一切心思都用在如何捞钱上的功利小人,对于金钱至上的人来说,虽然拥有万贯家产,但他的心灵是赤贫的。金钱能买到娱乐,未必能买到快乐;金钱能买到文凭,未必能买到知识和学问;金钱能买到暂时的惬意,未必能买到真正的幸福!余忠良知道,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金钱却常常把人带进了坟墓。钱眼虽小,却有无数的人心甘情愿地往里面挤,并最终卡死在里面,被金钱毁灭的人永远是那些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正因为余忠良悟透了人生的真谛,所以他才会舍弃了自己原本辉煌的纺织实业,而进入公益文化事业这一块领地,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余忠良一次次前往雪堰镇探墓,回家后,潜心研究,他查阅了《武进雪堰新塘钱氏宗谱》,里面记载有“西五房先贤启新公墓图”,他又查阅了《武进阳湖县志》,里面也有钱一本墓的记载,并有附图,图上有“钱墓”,与《武进雪堰新塘钱氏宗谱》上的相关记载吻合,与现场情况一致。 余忠良多次前往雪堰镇采访年老的村民,最终确定雪堰镇古墓主人为明代东林党党魁钱一本。他撰写了一篇文章发到网上,呼吁保护古墓。他认为钱一本在官修《明史》中有传,非一般名人可比。希望常州有关部门能重视钱-本墓的保护工作,将之修复,使之成为当地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篇文章不但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也引起了常州电视台的重视。但是,余忠良认定古墓主人是钱一本的结论,引起了文化界的强烈争议。在该墓没有被政府部门认可期间,余忠良曾接到过几个匿名电话,阻挠他对古墓发表言论,甚至在某种场合对他进行人身攻击,那期间,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他没有畏惧,力陈己见。

后来,江苏省文物考古队来常州雪堰镇考古挖掘,历时三个月,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后提出了结论性意见:“晚明墓葬,建议立即保护。”听到这个消息,余忠良他们为此欢欣鼓舞。历时已久的奔波劳累终于没有白费功夫。采访时,他对笔者说:当时的心情,就像农民看着打谷场上堆满了金灿灿的稻谷一样,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之情。

自从成立常州地方文化研究会后,为抢救和挖掘常州地方文化的宝贵遗产,余忠良先生耗费了不少心血和资金,废寝忘食,无怨无悔。他出行的工具是私家车,数年来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乐此不疲,自费驱车几乎跑遍了常州地区各个乡镇、街巷。谁都知道,民间协会没有国家的资金扶持,在没有人赞助的情况下,只能自己贴钱做事,因此有人说,身为民间协会主要负责人,余忠良所做的一切很有可能是一件劳而无功,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刚开始,妻子张玉萍很不理解丈夫的做法,夫妻俩曾经怄气。张玉萍看到丈夫整天埋头看书研究资料,对于厂里的事务做得很少,专心投身于没有报酬,只有付出的事情,有怨言也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余忠良发现雪堰镇古墓后,受人攻击那段时间,妻子张玉萍的心里一边为他抱不平,一边责怪他干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啊,余忠良东奔西跑用的是私家车,贴了汽油赔了时间,还投入身心,去做抢救发掘常州地方文化遗产的事情,换了别的女人也许早就大闹天宫,鸡犬不宁了。可是,张玉萍抱怨归抱怨,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支持丈夫的,她默许余忠良独自享用一辆轿车,自己除了打理纺织厂,还要照顾余忠良的日常生活,在笔者眼里,这样贤惠大度的女性并不多见。自古有句老话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女人不再见识短,女强人会让消沉颓废、不求上进的男人汗颜,女人也能撑起半边天!


(本文作者尚玉洁,原载《心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