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能够封爵的大抵是各个朝代的皇家族人,至于异姓,肯定有大功大劳,所以这样超一品地位的获得者只能是凤毛麟角数量很少,而源于我们常州的晋陵何氏有这么两位,而且是一文一武。
晋陵何氏,是在故晋陵地区开枝散叶的何氏家族,故里为现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何墅。何墅,是礼嘉镇最早有人文记录的地方,有史记载的晋陵地区何氏,当是从何之元晚年迁居这里开始,何之元(495?---593),字世伯,安徽江左庐江(今安庆市潜山、岳西一帯)人,史学家、文学家、杰出的政务工作者,晚年隐居常州城东南三十里处,邑人敬其人尊其姓,谓此地“何墅”。1400多年来,晋陵何氏从这里开枝散叶而后枝繁叶茂,早已成地区望族。“乔木森森殷薛张,西川一脉衍书香。衣冠济美昇西卞,节孝流芳夹山王。何墅何家贤子弟,陆庄陆宅旧门墙。前湟闻说丁陈古,并有西来翘楚杨。”这首《留题毗陵城南书院》诗,是明成化年间浙江淳安著名学者、曾任吏部尚书的商辂所作,城南书院原址位于今武进区南夏墅镇东北部,原来的庙桥和马杭之间,是故常武地区最早最富于影响力的书院,是常州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州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商辂这首诗形象反映了其时其地的八大名门望族。而每一世家大族,都会有杰出的人物引领并标志,其中晋陵何氏的一文一武值得一提。
何执中,晋陵何氏二十世,中国档案管理的创始者,北宋宰相。
执中公在民间、在家族文化中经常为人称道的是天性至孝,与我们始祖何之元公一脉相承。国史记载之元公“居丧过礼”,家谱记载何执中:母忧居丧,邻家失火,何执中抚棺号恸,即反风却火,于苍冥以全其孝,……(梁汝嘉所作家乘序),其事宋史也有记载。另外,据宋史:何执中性复谨畏,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才,宽民力。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

上图是何执中为米芾《题多景楼》诗书跋手迹
何执中(1044~1118),字伯通,进士出身,曾为宋徽宗皇帝当太子时的老师,官至宰相、封太师、太傅、荣国公,年七十四卒,帝即幸其家,以不及视其病为恨,辍视朝三日,追封清源郡王,谥曰正献,宋徽宗御书墓碑和神道碑,赐葬河南开封吹台乡丁岗村。其长子何志同,官至吏部、刑部、兵部尚书(进士出身),封少师,与妻陪葬父母墓侧。在他之前,国家未建立正规档案管理制度,文史管理由个人保管易失。他任吏部尚书后,建立正规国家档案库,专人专职管理,有严密制度,权力收归国有,自何执中始,档案管理走上正轨,其长子志同任吏部尚书,进一步完善了档案管理制度,所以史称“何执中是档案管理之父”,其建立的“库架阁”名垂青史。
在家族事务中,何执中承先祖遗志续办何氏书院,现在浙江龙泉菖蒲塘书院遗址仍在,培养了大量国家栋梁之材,何氏不少进士和官员在书院中成材,还有大量的其他姓氏人才也出于其中,如梁汝嘉(1096—1154),字仲谟,为何氏门人,何执中晚辈。宋建炎初(1127),为常州武进县令,时金兵入侵,众官骇散,独汝嘉浚筑防守,是以升任常州通判,后官至宝文阁学士,右通议大夫,赠少师,爵缙云郡公,史称“汝嘉长于吏治,在临安风绩尤著。”《宋史》有传。何执中、梁汝嘉两代封爵,也可以说是我们晋陵何氏乃至常州历史中的一段佳话吧。
何福,晋陵何氏三十一世,三朝老将,明初建文帝遁迹的幕后功臣。

说起何福,先要说一说我们常州西南卜弋桥地区有个独特的春节民俗:其它地区春节家家大门贴“福”字,而这里贴的是“元”,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春节去那里一游。南来北往客,都道是稀奇;往事数百年,谁解其中味?直到前几年,我们晋陵何氏续修家谱,拜托世何会平台,连上了远在湖南湘潭同样也在苦苦寻根的那里何氏宗亲,才发现家国一体曲曲折折的世事,令人唏嘘不已,甚至来常的湖南湘潭文联原主席何歌劲当众流下了热泪。何福与父亲何观原来都是我们晋陵何墅何氏,作为武官常年在外领兵打仗,何观在朱元璋手下曾任通州卫指挥使,流寓凤阳,洪武四年复归晋陵,返乡落户把家眷安置在我们常州卜弋桥,所以卜弋桥何氏后代避讳先祖“福”这个名字,再加上何福公在朱棣、朱允炆叔侄帝位相争中同情支持落败的建文帝遁迹,后为御史陈瑛察觉蛛丝马迹向明成祖朱棣告发,虽然临危不惧妥置后路,但是毕竟在一段敏感时期由高高在上的侯爵翻落成“戴罪之身”,后世不得不偃旗息鼓讳避一下这个平常时期人见人爱的“福”字。2015晋陵何氏后裔江苏、浙江、湖南三地宗亲共同研讨家谱
晋陵何氏家谱记载:观,字诚之,号光国。明洪武时任通州卫指挥使。以子福贵,赠前将军、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福:明洪武四年授金吾后卫指挥同知。擢督府佥事。二十四年拜平羌将军。
三十年拜征鲁[虏]前将军,进都督同知。建文元年迁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永乐元年仍命总制兵备,镇陕西、宁夏,节制河南、山西诸兵。四年移镇甘肃。七年敕封宁远侯,食禄千石。赐宝剑一口,奖谕玺书七道。
据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湘潭文化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原湘潭市文联副主席何歌劲的考证:
明建文四年壬午六月十三日,即公元1402年7月13日,都城(今南京)金川门失陷,以“靖难”为名兴师谋夺帝位的燕王朱棣进入都城,随即对政敌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城破之日,皇后殉难于宫中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则与随身人员化装成僧人出逃,得脱追捕。皇太子文奎,时年不足六岁,亦同时失踪。是为历史上有名的金川之变。
前左军都督何福参与了建文帝的逃亡策划。他安排家人护送建文帝出逃。参与护送行动的有何福之弟何禄及禄妻戚氏,同行的还有何禄之子魁二、魁五与何福季子魁六。祖籍湘潭、原任左军都督顾成之孙顾兴国,战殁鄱阳湖的旗武将军齐成之子、千户齐兴(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宗族之始迁湘潭祖),以及他们的眷属,均在护驾随迁之列。
建文帝曾一度在江西抚州临川栖身,于永乐二年(1404)潜入湘潭银塘,改名何必华,字汝川,结识土著何氏即银塘四甲何氏之何惠,后与其女成婚,先后移居县城东隅金泥湾(今栢荫塘)和西南乡之碧,,是为湘潭锦石何氏始祖。
何福膺成祖重任,著功边关,封宁远侯。永乐八年(1410)八月,因奸臣陈瑛的劾告,何福保护建文帝事泄,被迫以自杀假报,间道潜来湘潭,埋名隐居,殁葬银塘。何福实际上是湘潭银塘五甲何氏的始迁祖。银塘何氏家谱记载:“闻之先世相传,公智深勇沉,几莫能测。从北征还,成祖惑于谗,怒不可解。公阳告终于家,遂得释,而实归隐银塘,当时竟迄无知者”,明史记载:“何福,字锡畴。明初,累功为金吾后卫同知,擢都督佥事,拜平羌将军,征虏左将军。建文朝,进左都督。永乐间,充总兵官,镇宁夏,节制山陕河南诸军,封宁远侯,禄千石。

上图为现存湖南芷江侵华日军投降纪念地旁边、民俗博物馆珍藏的何福遗物
与之联系可见另一地的何氏家谱:湖南《长沙何氏族谱》所载《福祖传》,最末一段也留下了一个有意义的细节:
初,帝以福有才略,委寄甚重,宠任逾诸将。福亦善引嫌,有事未尝专决。后以有请辄行,群臣忌而劾之,因自愤缢。成祖闻之,叹曰:“朕早知势众必谗,戒之久矣。”悯之,以荫生世其子孙。
何福是建文帝的忠臣,又是明成祖朱棣的罪臣,大风大浪中能机变如此,本人全身而退,又保护了朱元璋一脉及自己家人,确实称得上智深勇沉。家谱在波谲云诡的情势下曲笔如此,今日的我们完全能够理解。
(晋陵何氏后裔何维荣何剑浩)